關于漢方醫學及漢方膳食
(一)何為漢方醫學?
漢方是中醫的別稱,臺灣、香港及新加波海外多稱中醫為漢方。是研究人體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診斷和防治等的一門學科。 在中國中醫一般指中國以漢族勞動人民創造的傳統醫學為主的醫學,所以也稱漢醫。中國其他傳統醫學,如藏醫、蒙醫、苗醫等等則被稱為民族醫學。
漢方藥在秦漢時期傳入日本、韓國、越南。日本的漢方醫學,韓國的韓醫學,朝鮮稱的高麗醫學、越南的東醫學都是以中醫為基礎發展起來的。在現今世界的醫療體系中,中醫學被歸類為替代醫學中的一支。以陰陽五行作為理論基礎,將人體看成是氣、形、神的統一體,通過望、聞、問、切,四診合參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機及人體內五臟六腑、經絡關節、氣血津液的變化、判斷邪正消長,進而得出病名,歸納出證型,以辨證論治原則,制定“汗、吐、下、和、溫、清、補、消”等治法,使用中藥、針灸、推拿、按摩、拔罐、氣功、食療等多種治療手段,中醫學的最終目標并不僅止于治病,更進一步是幫助人類達到如同在《黃帝內經》中所提出的四種典范人物,即真人、至人、圣人、賢人的境界。
西方醫學傳入日本真正受到注意并發生影響是在17世紀,隨荷蘭人進入日本之后。漢方醫學與當時急需發展戰傷外科、預防醫學、集體治療醫學和防疫醫學等“群體防治醫學”的需要相矛盾,使漢方醫學在與西醫的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 公元1868年,進入明治時期的日本政府,實行富國強兵政策,同時在傾向于西洋文化的社會大潮的背景下,醫學也轉向于西洋醫學。漢方醫學館被封閉,領導權由西醫執掌,片面強調西醫的優點,根本忽視兩種醫學的不同,大力提倡西醫,采用西醫、藥分業制度,通過西歐醫學教育,大量培養西醫師。此時的漢方醫學陷入低谷。明治8年以后,漢方醫學甚至處在法律上難以生存的狀態。至此,漢方醫學進入了歷史上最困難的階段。
明治維新后,日本全面引進西方醫學體系,從根本上排斥漢方醫學,導致其幾乎滅絕。上世紀70年代以來,以老年疾病為主的疑難病癥越來越多,西醫對此束手無策,且西藥對人體副作用大,價格昂貴,因而漢方醫藥又逐漸興起。1976年,日本厚生勞動省確定了漢方藥醫療保險適用制度,即批準可以使用中國《傷寒雜病論》中的210個古方漢方生產漢方藥,漢方藥產業隨之得到迅猛發展。
在20世紀70年代國際“中醫熱”的影響之下,通過世界漢方界的努力,漢方醫學開始走上復興之路。日本、韓國對漢方醫藥最值得稱頌的,是在中國一部分人大喊著中草需要用現代科技進行檢驗時,而擁有世界一流的儀器、設備的日本、韓國、新加坡漢方界卻認為:漢方醫藥對什么病以及對病的哪方面有好的治療作用等,絕不是實驗室、研究所能回答的,必須在臨床運用中來認識。特別是日本對于漢方醫藥的療效,只做一般的藥效學實驗,基本不進行或極少進行其它現代科技手段的實驗研究。
根據日本社會調查研究所的統計資料,一般用漢方制劑的生產廠家數由1996年的92家增加到1999年的111家,種類也從1996年的2154種增加到1999年的2812種。漢方藥開始被廣泛應用于老年疾病及慢性病治療,承認漢方藥療效的醫師也逐漸增多,目前使用漢方藥的醫師已占72%,而其中又有70%的醫師用藥時間達10年之久。
東方和西洋醫學的融合:臺灣也好﹑中國大陸也好,經取得中醫執照後,在治療處方上僅能以漢方治療。若能融合西洋醫學的「即效性」和東方醫學的「改善體質」,必定能為醫學開拓新境界。美貝元MYBEAR研究中心正是以這樣的課題作為研究。
漢方膳食是國際對中醫最新研究動態和最新的中醫膳食配方,更是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何為藥食同源
1、藥物與食物,都來源于自然界。只能用來治病的就稱為藥物,只能作飲食之用,就稱為飲食物。但其中的大部分東西,既有治病的作用,同樣也能當作飲食之用,叫做藥食兩用。
2、藥食同源:許多食物即藥物,它們之間并無絕對的分界線,古代醫學家將中藥的“四性”、“五味”理論運用到食物之中,也根據食物具有“四性”、“五味”特點,“空腹食之為食物,患者食之為藥物”以及“五谷為養、五畜為益、五菜為充,五果為助”就是藥食同源的最好佐證。
(1)七情:把單味藥的應用與藥之間的配伍關系總結為的七個方面。七情包括單行、相須、相使、相畏、相殺、相惡、相反。
①單行:是指用單味藥物煎制。
②相須:即性能功效相類似的藥物配合應用,使其相互協助,提高治療效果。
③相使: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種共性的藥物配伍應用,而以一味藥為主,另一味藥為輔,輔藥能提高主藥的療效。
④相畏:一味藥的毒性反應或副作用,能被另一味藥降低或消除。
⑤相殺:一味藥能降低或消除另一味藥的毒性或副作用。
⑥相惡:兩味藥合用后,一味藥的某種或某幾種治療效應會被另一味藥削弱或消除。
⑦相反:兩味藥合用后,能產生毒性反應或副作用。
(2)十九畏:硫黃畏樸硝,水銀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牽牛子,丁香畏郁金,牙硝畏三棱,川烏、草烏畏犀角,人參畏五靈脂,官桂畏赤石脂。
(3)八法:汗、吐、下、和、消、清、溫、補
①汗法:通過發汗解表、開泄腠理、宣發肺氣等作用,使在肌表的邪氣隨汗而解得一種治法。
②補法:通過不以人體陰陽血氣,恢復人體正氣,治療各類虛弱癥候的一種治療方法。
(4)方劑的組成原則:君、臣、佐、使。
①君藥:即針對主病或主證而起主要治療作用的藥物,是方劑組成中不可缺少的主藥。
②臣藥:輔助君藥加強治療主病或主證的藥物,或者是針對重要的兼病或兼證起主要治療作用的藥物。
③佐藥:佐助藥 、佐制藥、反佐藥 。
④使藥:一是引經藥,即能引導方中諸藥至特定病所的藥物;二是調和藥,即能調和方中諸藥的性能。
(5)四氣:藥物的寒、熱、溫、涼四種藥性。
(6)五味:指中藥所具有的辛、甘、酸、苦、咸五種味。
①辛味(Hot):能散、能行,有發散、行氣、活血、開竅、化濕等功效
②甘味(Sweet):能補、能緩、能和,有補益、和中、緩急止痛等功效。
③酸味(Sour):能收、能澀,有收斂、固澀的功效。
④苦味(Bitter):能泄、能燥,有泄和燥的功效
⑤咸味(Salty):能軟、能下,有軟堅散結、瀉下的功效。
(三)國家法定藥食同源
根據國家衛生部公布《關于進一步規范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中,對藥食同源物品、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物品和保健食品禁用物品做出具體規定:既是食品又是藥品的物品名單如下:
(按筆劃順序排列)
丁香、八角茴香、刀豆、小茴香、小薊、山藥、山楂、馬齒莧、烏梢蛇、烏梅、木瓜、火麻仁、代代花、玉竹、甘草、白芷、白果、白扁豆、白扁豆花、龍眼肉(桂圓)、決明子、百合、肉豆蔻、肉桂、余甘子、佛手、杏仁(甜、苦)、沙棘、牡蠣、芡實、花椒、赤小豆、阿膠、雞內金、麥芽、昆布、棗(大棗、酸棗、黑棗)、羅漢果、郁李仁、金銀花、青果、魚腥草、姜(生姜、干姜)、枳椇子、枸杞子、梔子、砂仁、胖大海、茯苓、香櫞、香薷、桃仁、桑葉、桑椹、桔紅、桔梗、益智仁、荷葉、萊菔子、蓮子、高良姜、淡竹葉、淡豆豉、菊花、菊苣、黃芥子、黃精、紫蘇、紫蘇籽、葛根、黑芝麻、黑胡椒、槐米、槐花、蒲公英、蜂蜜、榧子、酸棗仁、鮮白茅根、鮮蘆根、蝮蛇、橘皮、薄荷、薏苡仁、薤白、覆盆子、藿香。
(四)何為漢方膳食?
漢方膳食就是藥食同源中藥膳:以藥物和食物為原料,經過烹飪加工制成的一種具有食療作用的膳食配方。
1、中醫食療:
中醫食療就是通過辨證,結合體質,有目的用食物或藥物的性能和功效來調整身體陰陽,達到保健強身目的。
食療最顯著的特點,就是“有病治病,無病強身”,對人體基本上無毒副作用。食療是利用食物性味方面的特性,有針對性地用于某些病證的治療或輔助治療,調整陰陽,使之趨于平衡,有助于疾病的治療和身心的康復。
漢方膳食是中醫膳食為基礎,我國《食療本草》是我國第一部食療學專著!讹嬌耪窞槲覈谝徊繝I養學專著,由飲膳太醫忽思慧所編著。另外一部就是明代偉大的醫藥學家李時珍的著作的《本草綱目》。
2、食藥一體的營養觀:
藥食同源:藥物和食物均來源與自然界,醫藥從食物中分化而來,二者相輔相成。
藥食同功:食物除了具有營養價值,同藥物一樣也具有藥用價值以防治疾病。
藥食同理:食物療法與藥物療法的施用原則相同。
3、中醫食療的三大原則
(1)辯證施膳: 辯證施膳是中醫的辨證論治在藥膳中的具體應用,包括因證施膳、因時施膳、因人施膳和因地施膳。
辯證施膳就是中醫的辨證論治在藥膳中的具體應用,要根據病情的寒熱虛實,結合病人的體質等情況施以相應的治療。只有在正確辨證的基礎上進行選食配膳,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全面膳食:全面膳食要求在飲食內容上盡可能做到多樣化,講究葷素食、主副食、正餐和零食等之間的合理搭配:
現代營養學認為人體所需要的各種營養素主要包括蛋白質、脂肪、糖類、維生素、礦物質、水和纖維素七大類物質。其實,在中醫食療學中也早有類似認識,如我國醫學典籍《黃帝內經》中曾經明確提出膳食配伍的原則:“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
(3)飲食有節:飲食有節是指每天進食宜定時,定量,不偏食,不挑食。
美貝元漢方膳食配方產品智選國家規定藥食同源的中藥材中適合嬰幼兒生長發育的品種,根據藥食同源、藥食同功、藥食同理的食藥一體為原則,經過科學論證,研制而成的漢方膳食配方七谷粥。